RSS
食品安全

人民日报:朋友圈的网红食品你敢吃吗
来源:本 网 作者:含 糊 时间:2017-02-24
    ■在社交媒体选购美食已成为一种消费“新食尚”。然而,这边“吃货”们正忙着下单,那边“网红食品”的狐狸尾巴却被揪出:无证销售、质量问题、逃避监管……让微信用户时不时打冷战

  最近,杭州市场监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,微信朋友圈里火了半年的某曲奇饼干的一处生产作坊,属“三无”代工厂,还冒用“QS”企业食品生产许可标志。事后,该曲奇经营商表示,代工厂生产的饼干,质量符合相关标准,且未流入市场,相关证件正在办理中。但无论怎么说,这些食品无证生产的真相被坐实。

  无独有偶,另一款名为“蜂窝煤”、同样红遍微信朋友圈的“网红蛋糕”,其标榜的竹炭粉排毒养颜功效,近日也被专业机构证实为子虚乌有。

  作为一种“新食尚”,通过朋友圈微商选购美食很流行。从私房美味到家酿果酒,从早茶点心到夜宵小吃,从美容靓汤到食补偏方,“圈”里出售的食品无奇不有。一些卖家利用社交媒体特殊的宣传、营销方式,将自制食品打扮成“网红”,在朋友圈里卖得风生水起。然而,这边“吃货”们正忙着下单,那边“网红食品”的狐狸尾巴却被揪出:无证销售、质量问题、逃避监管……微信用户时不时打起冷战:“圈”里选购的私房美食,还能放心地吃吗?

  “圈”里的美食宣传,往往真假莫辨。“分享美食就是分享美好”,这是微信朋友圈卖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。利用朋友圈熟人关系、口碑传播的社交特性,一些网络私房美食经常发动众多营销公号为其背书,并用图片、视频等方式,给粉丝制造一种如临其境的现场感,不仅让食客胃口大开,价格也越炒越高。

  比如,这次被杭州市查处的网红曲奇,就曾将一款产品的价格最高炒到每盒300元,单日最高售卖量超过3000盒。即便如此,还经常断货,甚至要靠网络“黄牛”抢购。然而,且不说隔着手机屏幕很难验证食品原料色、香、味的真伪,光是这种惯用的饥饿营销手段,就让人怀疑。另外,由于过度追捧“网红”,一些消费者对朋友圈里销售食品的生产日期、保质期、生产地址等信息不太关注,也给不法卖家带来可乘之机。

  “圈”里的美食营销,往往“套路”很深。笔者一位好友,有一段时间每天要发七八条某爆款蛋糕的信息,笔者询问后才知道,她在做这款蛋糕的代理。实际上,很多没有实体店、从网上突然冒出来的“网红食品”,走的就是这条推广路径:多层级的分销体系、不同门槛的拿货机制、设置底价的价格策略、一次性返利的奖励制度,就其整个商业推广套路而言,几乎就是非法传销的翻版。

  “圈”里的美食监管,往往存在执法难点。我国《食品安全法》明确将网络销售食品纳入监管范围,但与淘宝网等电商平台相比,微信朋友圈的平台属性界定模糊,对个人微信账号能否从事商业经营性活动,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。由于朋友圈的社交空间相对封闭,如何对其有效监管,还处在探索阶段。以烘焙产品为例,现在,朋友圈里兜售过期面包、劣质糕点的问题暴露,普遍以网友举报为主,监管部门主动查处的情况并不多见。

  有光的地方,就有阴影。真正的网红食品数量不少,但营销套路满满、消费陷阱遍布的“网红食品”也不少。在微信朋友圈选购美食,务必多几分慎重。相关部门也应创新监管方式,对不法商家侵入朋友圈的营销行为,一查到底;同时要尽快完善法律制度,标本兼治。希望执法部门、企业与消费者们形成合力,让玩猫腻的“网红食品”无处遁形。


(责任编辑:hjr)

劣质横梁“肚里”装的全是沙,泰禾红裕业
劣质横梁“肚里”装的全是沙,泰禾红裕业
联系我们 | 关于我们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闽ICP备09047739号-1 Copyright · 1999-2016 海西质量网 ZLWQ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本站郑重声明:本站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,使用前请核实,风险自负。 本站转载的文章及图片,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。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。
主办单位: 中国质量万里行福建省投诉站
地 址: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139号屏东大厦十四层
电 话:(0591)87862834 传真:(0591)87867959 邮箱:271444080@qq.com